新聞中心
News Center
News Center
為患者,他用自我體驗式的方法學習先進技術,使消化內鏡診療操作盡可能做到精準、微創(chuàng)、舒適化。
為患者,他刻苦鉆研,在科室主任指導下,完成十二指腸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、內鏡下粘膜剝離術等高級消化內鏡技術。
為患者,他不忘初心,始終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。
為患者,他以真誠換真心,深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。
他就是消化內科的楊雅閣。
作為消化內科的主治醫(yī)師,楊雅閣的工作特別忙,接受采訪的這段時間內,就不斷有患者家屬來咨詢,問題一個個拋過來,他都耐心解釋,有的家屬沒聽明白,他便一而再再而三地解釋。
“要換位思考,理解他們的心情,就不會覺得煩。”楊雅閣如是說。
?
小荷才露尖角
34歲的楊雅閣在消化內科已經有十年的時間,這十年,他從一個青澀的住院醫(yī)師成長為科室內的中堅力量。在科室主任指導下,完成EMR、ESD、ERCP等消化內鏡診療操作,在研究生導師的指導下,在肝病的臨床研究方面,榮獲河南省醫(yī)學科技技術進步二等獎、河南省科學技術成果獎,在SCI、核心期刊、國家級期刊多次發(fā)表論文……對于這些,他淡淡一笑,“這都要感謝醫(yī)院和科室,我還需更多努力。”
2006年,楊雅閣從鄭州大學醫(yī)學院臨床醫(yī)學系畢業(yè)來到我院。25歲,正是勇往直前的大好年華,由于聰明又善學,他在科室內很快就站穩(wěn)了腳。
面對疾病,他總能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。面對患者,他接地氣的溝通方式收獲了很多好評。在當時的思維里,他覺得自己無所不能。
?
本以為一切會按照理所當然往好處發(fā)展時,一件事情的發(fā)生改變了楊雅閣內心的想法。
遇挫折奮起前進
有一年,他和家人去外地探親。一親戚突發(fā)急癥,腹痛難忍,楊雅閣出于職業(yè)本能在診所幫忙診斷,給她靜脈輸液,但病人突發(fā)快速輸液反應,呼吸心跳驟停,血壓測不到,瞳孔散大,當時就覺得病人已死亡,能搶救過來的希望極低。那一瞬間,楊雅閣覺得自己鑄成大錯,病人一旦死亡,也許他就無法再從事熱愛的醫(yī)生職業(yè)。可他不愿意放棄,幸好身邊有鹽酸腎上腺素,立即進行搶救,病人呼吸心跳恢復,意識清醒。隨后到醫(yī)院詳細檢查后,診斷為膽總管結石并急性膽管炎、急性胰腺炎。
這次的經歷如當頭一棒,讓他深刻的感受到,自己的經驗還是不足,在給病人治療前,應盡可能詳細詢問病史,并仔細進行體格檢查,有條件的話,更要采取相應的影像及化驗檢測,不能漏診、誤診,否則后果嚴重。同時,他還意識到團隊協(xié)作的重要性,單獨個人搶救病人,風險極大,曾經的那一點點驕傲全部被澆滅了。
?
自此,大家都看到了一個默默努力的身影。
不用再去贅述他背后付出的種種艱辛,當年那個男生在急救事件的鞭策下,幡然醒悟,奮起直追。為了提高自身臨床技能,楊雅閣繼續(xù)在鄭大醫(yī)學院讀研,研究生期間,先后在河南省人民醫(yī)院消化內科住院病房、影像中心、中心ICU、內鏡中心等學習,認真細致,鍛煉臨床技能,不斷積累臨床經驗。畢業(yè)后,在我院工作的同時,赴天津市南開大學人民醫(yī)院內鏡中心,跟隨國際內鏡專家李文教授學習ERCP,在張姝翌教授的指導下學習超聲內鏡、ESD技術。為了更好服務患者,他潛心學習,不斷提高自身單人結腸鏡的操作水平,使單人結腸鏡操作達到非麻醉下無痛苦狀態(tài)。
正是不斷進取的學習,楊雅閣給自己十年工作生涯交了一份漂亮的答卷。
?
以真誠換真誠
“有時,去治愈;常常,去幫助;總是,去安慰。”這是楊雅閣對自己的要求。
患者喜歡他,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總是鼓勵患者,并能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為他們著想。“我們是醫(yī)生,是給予他們希望的人。”此時楊雅閣面對的這位患者才二十多歲,看起來與常人無異的年輕人,卻是結腸惡性腫瘤晚期。
?
“他的孩子還很小,父母親都無法面對這個現(xiàn)實,我能做的就是盡力延長他的生命,并盡可能的去安慰他和他的家庭。”每次查房,楊雅閣總是要跟他聊幾句家常,鼓勵他配合治療,保持好心態(tài)。“每天楊醫(yī)生都過來查房,有他在,心里踏實啊。”患者的家屬說道。
他就是用這種樸實真誠的態(tài)度去面對每一位患者。曾經有一位30多歲的女患者,復雜血液性疾病,嚴重感染、出血,血小板幾乎為零,情況非常嚴重。楊雅閣了解到這位患者有四個孩子,最小的才剛出生沒多久,一想到孩子們也許再也見不到母親,他就暗下決心,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來幫助這位母親這個家庭。
?
“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但在治病救人這件事情上做精做細投入大量精力是非常值得的。”功夫不負有心人,在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,這位患者的情況有明顯好轉,而且考慮到患者家庭的實際困難,楊雅閣在用藥和治療上總是采取經濟又療效顯著的方法,為這個家庭減輕不少經濟負擔。
一脈傳承不忘初心
楊雅閣說,行醫(yī)不被利益驅動和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完全得益于一個好榜樣,那就是他的爺爺。
爺爺是名軍醫(yī),在那個戰(zhàn)爭年代,即便手握手術刀,卻也無法挽回戰(zhàn)友的生命,這讓他痛苦不已。
解放后回到地方,爺爺開始在當?shù)匦l(wèi)生所坐診。當時,他每月微薄的工資幾乎都用來給沒錢治病的病人買藥了。“醫(yī)生就是應該治病救人!”每當家中有人抱怨,爺爺總會說這句話。就是這句話給楊雅閣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記憶。
正是不善言辭、性格還有些古怪的爺爺,潛移默化中成了楊雅閣的引路人。他積善行醫(yī),不求回報,只是盡自己所能去幫助患者,這樣的影響,讓楊雅閣在高中畢業(yè)時不假思索的選擇了醫(yī)學。
這是一種傳承,更是一份責任感。
?
“治病救人”,這個簡單高尚的理想推動著楊雅閣努力前進的方向。
采訪結束,剛巧遇到一位患者出院,看著他們離開的背影,楊雅閣說,他覺得工作是幸福的,因為患者需要他,尤其是看到患者康復離開醫(yī)院,看到被籠罩在陰郁氛圍下的家庭重新充滿歡樂時,他感到無比寬慰。
?
文/肖婧菁(社區(qū)服務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