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中心
News Center
News Center
連日來,鄭州市連續(xù)開展兩輪鄭州市域內開展重點人群核酸檢測。
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(yī)院派出234人次,前往西流湖社區(qū)、柳湖社區(qū)、鄭東新區(qū)社區(qū),累計為2995名重點人員開展入戶核酸采集工作。
“再累也值了!”
從深夜到黎明,他們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、帶著采集物資“走家入戶”,多數(shù)小區(qū)都沒有電梯,“笨重”的他們只能一層一層往上爬,平日里身輕如燕爬到7樓都會氣喘吁吁,這一次穿著繁重防護服爬到樓上,“感覺都要虛脫了。”連續(xù)兩次參加入戶核酸采集任務的功能科醫(yī)師馮燕玲說道。
在鄭州新區(qū)一個采集點,當醫(yī)護人員到達時,小區(qū)停電了,為了不影響工作進程,全科醫(yī)學科的劉佳囡、李霏霏爬上17層進行采集工作。望著高聳的大樓,他們沒有退縮,走走歇歇,在休息三次之后,終于氣喘吁吁地到達。
爬樓梯,只是入戶核酸采集的一部分。
不少被隔離的重點人群,居住得都比較分散,醫(yī)護人員需要全副武裝穿行于幾個小區(qū),這樣一來,讓原本就辛苦萬分的工作更是雪上加霜。
這次的一部分重點人群入戶采集,是用“雙檢雙采”法進行,這種采集不僅難度大,而單次工作量也增加了許多。
“雙檢雙采”即分別采集鼻咽拭子、口咽拭子兩種類型標本,置于同一采樣管中,共采集兩管,以便分別在兩個不同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機構進行平行檢測,或同一機構分別用兩種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進行檢測。
對于被采集者而言,這種采集方法讓不少人都覺得不舒服,特別是孩子,難免出現(xiàn)哭鬧。這種情況下,椎間盤中心喬海洋和她的同事就會耐心的解釋開導,隔著面屏,短短幾句話就說得格外費力氣,但看到家長和孩子最后能配合完成采集,“再累也值了!”
“我是黨員,必須去!”
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(fā)生以來,醫(yī)院成立了黨員突擊隊和青年突擊隊,在承擔入戶采集任務的過程中,他們積極向前,不但保質保量完成自己的任務,還在其他組需要支援時第一時間沖上去。
有些社區(qū)核酸采集任務重,康復醫(yī)學科王偉偉、司曉培,超聲科蘇琳、健康管理中心李金康,完成手頭的采集任務后,作為黨員的他們帶頭前往支援,為了不污染車輛,他們主動選擇徒步前往。
深夜里,他們的背影如同一道光照亮抗擊疫情的道路。
消毒供應中心的連雪,因為連續(xù)作戰(zhàn)直接暈倒在樓梯上,甲乳外科陳靜是一名黨員,她知道后不顧辛苦就趕去支援連雪所在的小組,慢病中心的簡榮榮作為青年突擊隊一員,也第一時間參與支援。
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復雜嚴峻,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(yī)院黨員干部積極投身疫情防控工作,讓鮮紅的黨旗始終高高飄揚在抗“疫”一線。
“這是我分內的事!”
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(zhàn)斗中,有很多雙醫(yī)家庭,他們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,為盡早盡快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(zhàn)貢獻著自己的力量。
8月10日晚上的線上家長會,車向東、崔艷艷夫婦注定要錯過,因為夫婦二人連夜奮戰(zhàn)在入戶核酸采集的“戰(zhàn)場”上。“孩子的事不是錯過一次兩次了,本來這次說一定參加家長會,沒想到臨時出任務……”麻醉手術部的崔艷艷說起孩子時,雙眼不禁紅了。
清晨五點,51歲的金成玲主任帶領組員完成最后一組采樣任務。在采集的過程中,金成玲主任多次出現(xiàn)早搏現(xiàn)象,但她為了不給組員增加負擔,都堅持完成任務。
內鏡中心的董小虎,半年前才做了心臟支架植入術,抗洪救災志愿者、核酸采集任務,他一次都沒落下,即便身體承受著巨大壓力,他都堅持到最后,“這都是我分內的事,不去我自己心里都過不去,我這身體沒事。”
作為一名黨員,作為一名醫(yī)務工作者,董小虎們始終在行動,他們與時間賽跑,與疫情博弈,在抗“疫”一線貢獻著他們的力量,用行動證明救死扶傷、甘于奉獻的初心,助力筑牢疫情防控的防線。
每次的堅守與付出
都是為了早日迎來這座城市的喧囂
晨曦里,夜幕下
他們的每一個身影都值得歌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