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中心
News Center
News Center
因全副武裝后看不清臉,河南省直三院援鄂醫(yī)護人員互相在防護服上寫上名字。河南省直三院供圖
2月2日,在奔赴武漢的河南省第二批援鄂醫(yī)療隊中,有19位醫(yī)護人員來自河南省自然資源廳所轄的省直第三人民醫(yī)院。接到上級緊急通知后,河南廳黨組高度重視,省直三院領導囑托隊員們要帶著對湖北及武漢人民的深情厚誼,不辱使命、不負重托,以高度的責任感、使命感認真做好救治,充分展現(xiàn)自然資源人的精神風貌。3日,隊員們進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(yī)院中法新城院區(qū),立即投入工作。工作之余,他們寫下了戰(zhàn)“疫”日記,記錄參與這場疫情阻擊戰(zhàn)的點點滴滴。
“防護服里就沒有干過”
●醫(yī)生 師延剛
2月2日晚6點25分,我們河南援鄂醫(yī)療隊乘專機飛抵武漢。走出機艙門的那一刻,我內心瞬間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動。幾天前還在遙遠的鄭州為武漢加油,此刻已身在武漢,將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同仁們并肩作戰(zhàn)。
臨行前,省委書記王國生為我們送行,為我們加油鼓氣。我想,這次出征抗疫最前線不僅代表個人,更代表著河南人民對湖北人民的關愛和祝福。
晚8點半左右,我們乘大巴車從機場抵達駐地。安排住宿、整理物資,忙碌了兩個多小時。回到房間,打開手機,微信里全是親朋好友關心的話語。不禁又想起出發(fā)前領導的殷切叮囑以及同事的深情擁抱,不由地鼻頭一陣陣酸楚。
2月3日上午10點,我們一行隨河南領隊前往要支援的醫(yī)院——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(yī)院中法新城院區(qū)熟悉工作環(huán)境和流程。原以為當天是一整天的培訓,沒想到我們工作的這個病區(qū)是新開的,晚上就要接收新型冠狀病毒肺部感染確診患者。時間緊急,我們快馬加鞭返回駐地,15分鐘吃完午餐,就開始了一下午的強化培訓。
醫(yī)療和護理都排好了值班,我榮幸地被排到了晚上醫(yī)療的第一個班,心情很激動,也有些緊張。我把診療方案和防護服穿脫流程在腦海里過了一遍又一遍。
隨著第一個患者進入病區(qū),我們的工作也有條不紊地開始了。詢問病史、檢查體格、對癥治療、書寫病歷……大家分工明確、有序進行。其中一位患者得知我是來自河南的醫(yī)生,不停地說著謝謝,還用隨身帶的紙筆記下了我的名字,用我聽不大懂的武漢方言說:“有你們的幫助,我會很快康復。”
連續(xù)6個小時緊張有序地忙碌,紙尿褲沒有派上用場,但都被汗水浸透了,防護服里也濕漉漉的,沒有干過。嗓子癢不能大聲咳嗽,困了不能張大嘴巴打哈欠,眼睛里進汗了不能揉,后背發(fā)癢也不能撓……
與下一班的兄弟姐妹交接后,經過20分鐘嚴格的脫防護服操作后,我進入到清潔區(qū)。看了看墻上的時鐘,已是凌晨3點20分,再看看自己被汗水浸泡得發(fā)皺的雙手,我在內心喊了一聲:“武漢加油!”
“覺得自己更要好好干”
●護士 劉光耀
今天是到達武漢的第一天。上午清點物資,下午培訓,晚上就要開始戰(zhàn)斗了。我心里一直提著勁,一刻不敢耽擱。還有4個小時就要去病房了,想抓緊休息一下,精神飽滿地面對患者。
凌晨1點半,夜里的班,只有6個人,不過我們的斗志不比別人弱,大家的精神都很飽滿。在同仁們的指導下,我們開始穿戴防護用具,非常厚實,還沒穿完額頭已經冒汗了,怪不得要提前這么長時間到醫(yī)院。全副武裝之后,經過幾道緩沖區(qū),我們就來到了病房,隨后開始查房、熟悉患者。患者都戴著口罩,躺在病床上看起來比較虛弱,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接了幾個新患者,我跟同事朱靈生開始留取他們的血標本。這是今天最難為人的事,因護目鏡上有霧,又戴了好幾層手套,通過觀察和觸摸都不能確保標本的順利采集,給抽血帶來不小的難度。好在最后還是完成了,但需要提高效率。抽血時遇到一位老鄉(xiāng),當她得知我們是從河南來的醫(yī)療隊后情緒有些激動,眼睛一下子就紅了。病患中有一些是老人,行動不便,聽力不好。我們穿著很厚的防護服,要特別大聲地說話。一個班值下來,嗓子很干,感覺很渴。
上午10點,值完了自己在武漢的第一個班。想起9個多小時前,因時間匆忙,我沒有帶護士鞋,病區(qū)護士長怕我下班后防護服不好脫,就找了雙手術拖鞋給我穿。交談中得知,這位跟我母親年齡相仿的護士長已連續(xù)工作了19個小時。這讓我肅然起敬,覺得自己更要好好干。
“這場仗,我們一定能打贏”
●護士 朱靈生
2月2日是我的生日。這一天對很多人來說是普通的,但對我來說,是很光榮的。接通父母打來的生日祝福電話,顧不上說太多,便整裝出發(fā)奔赴武漢了。
2月3日正式投入戰(zhàn)斗,來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展開會戰(zhàn)。到病區(qū)前,我們要嚴格按要求穿戴防護裝備,“武裝”得嚴嚴實實。疫情拉開了人與人身體的距離,卻把彼此的心更緊密地連在一起。打開一道道隔離的大門,沒有人膽怯,只有義無反顧、大步向前。
進入病房后,由于溫度變化,護目鏡上瞬間蒙上了一層霧,有些不太適應。但大家立刻忙碌起來,穿梭于各個病房,開醫(yī)囑、問病情、抽血樣、監(jiān)測生命體征……他們在與時間賽跑,與疫情賽跑。
有我們在,患者會更有信心,都忍著病痛積極配合。一位河南的患者聽說我們也來自河南,激動地說:“娃呀,你們一定要注意安全,咱河南人中!”聽著老鄉(xiāng)發(fā)自內心的話語,我們的干勁更足了。
下班后,我打開手機,看到親朋、領導、同事發(fā)來的問候,眼眶濕潤了。我堅信,這場仗我們一定能打贏。
“疫情過后,帶你來賞櫻花”
●護士 何元元
2月4日晚,我們組第一次進入醫(yī)院工作。聽說有20多位患者需要護理,時間緊、任務重。趕到醫(yī)院后,首先進行防護服穿戴操作。一整套穿戴下來,出了一身汗。包裹得非常嚴實,感覺呼吸有點兒困難,而且身上很沉重,行動也不太方便。
晚上6點,我們進入到隔離病區(qū)。看到患者痛苦的樣子,身為醫(yī)護人員,我們沒有理由退縮。測量生命體征、換床單、抽血……大家都在爭分奪秒,工作緊張而有序。連續(xù)三四個小時的忙碌,我感覺體力有些不支,呼吸困難,汗如雨下。但穩(wěn)了穩(wěn)神,我堅持了下來。下班后摘掉厚厚的手套,發(fā)現(xiàn)手已經發(fā)紅發(fā)皺。
夜里11點多,我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走出醫(yī)院。此時,醫(yī)院的護士長發(fā)來微信,仔細詢問我的工作及身體狀況。這讓我感覺心里暖暖的。此次來武漢,家人也都沒有怨言,給了我很大的支持。兒子給我發(fā)來很多條信息,問我去哪里了。我告訴他:“孩子,媽媽來到了一個叫武漢的城市,這是媽媽戰(zhàn)斗的地方。等疫情過后,春暖花開,我一定帶你來賞櫻花。”
“這是我們的城市,要用心守護”
●護士 李永珍
我是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(yī)院護士李永珍,今天是第一天到武漢同濟醫(yī)院隔離病房上班,多少有點兒緊張。出發(fā)前,大家相互加油打氣、合影留念。
來到醫(yī)院,我們首先要嚴格按流程穿防護服。專門有人檢查防護服穿戴是否合格,有問題立刻調整,直到完全符合標準。工作中,我們穿梭在病房和病房之間,和患者近距離接觸,為他們做心電監(jiān)護、測體溫和血壓。與以往不同的是,這次穿著厚厚的防護服,戴著口罩及好幾層手套。但這里的患者多無助啊,他們的親人都無法陪護,我很想多幫幫他們。
忙完一個班,回到駐地后感覺非常累,但收到了愛心人士送來的奶茶和面包,讓我覺得心里很溫暖。是啊,這是我們的城市,這是我們的國家,我們要用心守護。